奇石买卖的良性互动的关键是让买者放心,卖者称心,要做到让买卖双方都称心就应尽力避免让买者觉得贵买,卖者觉得贱卖。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奇石价格标准,而建立奇石价格标准首先要给奇石建立等级,笔者与众多奇石专家探讨过此问题,初步提出如下思路:
A、 确立奇石评估要素,笔者认为奇石的评估要素有如下几项:
一观形态。奇石的形态应具有独特性、完整性、统一性,从多个角度看都给人以美感,而且没有人工的痕迹。中国传统赏石对奇石提出“瘦、皱、漏、透”的要求,有一定道理。景观类、动物类、人物类的奇石要肖形,虽不要求全似,也应以近似乃至神似为佳。有的奇石好像能工巧匠精心雕琢出来的,虽为天然,宛若人工,令人神往。
二观色彩。石的色调要丰富,色泽要纯正,给人以视觉冲击力。一般认为颜色较深者为佳,如褐色、紫色、红色、黑色、碧绿等。《史记》中的《五帝本纪》记载:禹规定各地的贡品中有“怪石”一项,还说舜将青黑色的玉石送给禹。可见当时的人已经认为奇石色深者为佳。九龙璧的特点之一就是绚丽多彩、鲜艳夺目,首先能悦目,而后方能赏心。
三观纹理。石的表面要有天然的纹理和皱褶,曲折而多变,清晰而流畅,自然而逼真。特别是纹理类的奇石,其天然纹理如同人工所画所写。笔者曾鉴赏过几个奇石系列,英文系列奇石的纹理是英文26个字母,既有大写,也有小写;数字系列则有阿拉伯数字1至10以及汉字数字一至十;汉字系列有“福”、“寿”等方块字,楷、行、草、隶各种字体齐备,真是妙不可言。有的纹理则如同一幅名家的山水画,使人拍案叫绝。
四观质地。石的硬度、结构、粗细、密度和光洁度都是构成奇石审美价值的重要方面。林语堂曾经认为,奇石给人以坚硬永恒的感觉。上佳的奇石应该质地坚硬,外表光洁细润、晶莹剔透。九龙璧的硬度达到7.8度,坚硬而细腻,这是其他许多奇石未能企及的。
五观神韵。中国人在艺术鉴赏中最讲神韵,对于奇石也有同样的要求。神韵美实际上是形态美、色彩美、纹理美和质地美综合起来共同构成的。美学家王朝闻认为:“奇与不奇既不能有客观标准,更不能以机械而论,玩石主体的审美个性与偏爱,不能不影响对形态与色彩的选择,从而流露出不可重复的独特兴趣。”奇石是历经沧海桑田的锻造、漫长岁月的淘洗才‘形成的纯天然珍品,是上苍创造的“艺术品”,其中蕴含的天地灵气、日月精华,无比奥妙神奇,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。上佳的奇石生动传神,内涵丰富,意蕴深邃,韵味悠远。奇石不仅要体现丰富而深刻的主题,而且要使人一见就产生强烈的震撼感,这样的奇石才是上佳珍品,才是价值无可估量的。石头无语而有灵,观赏它需要有缘份,有悟性。正因为如此,奇石才体现出它独特而无穷的魅力。
此外,乐音、体量等也是不可忽略的评估要素。有的奇石敲击后发出清脆悦耳的乐音,使奇石不仅可眼观,还可耳闻,令人爱不释手。奇石的体量一般认为以一尺左右大小为佳,因为这个体量适宜置于案头。但有的摆在大厅或庭院,体量就应大些;而放在手中摩挲玩赏的,体量就应小些。可见,体量大小不拘—格。奇石一般不允许切割加工,必须保持它的完整的天然形态,如有人为雕琢或修饰者,则成为石雕艺术,失去奇石应有之神韵,已经远离奇石行列了。严格说来,连切底行为也是不允许的,底部的稳定安放只能由底座来加以调节。当然,有的石种若不切底,就无法取材。所以对切底行为不能一概而论。评估奇石的审美价值,要从上下、前后、左右仔细端洋它的完整度,要特别注意有否断损。有的奇石断损后进行粘合,会在粘合处留下痕迹。若有明显缺陷,则其价值就要大打折扣。
B、对每个评估要素再可分为观赏级和收藏级
观赏级又分为5级,收藏级也分为5级,具体等级标准需要作详尽和科学的论述,在此暂不详述。